?各位老師、各位同事、各位同學:
大家好!
內蒙古科技職業學院自1991年創建以來,見證了內蒙古民辦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高等教育助學、聯合辦學到獨立辦學等艱苦創業的歷程。學院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的辦學方針和“以教育人,以學養學”的發展理念,先后招收過中職、高職、后期本科、碩士研究生、外國留學生等多層次、多規格的學生。當前以開展統招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成人專本科教育為主,是國家教育部備案的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目前設有醫學技術系、教育系、汽車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經濟管理系、藝術傳媒系等六個專業系列,附設有繼續教育部、內蒙古輕工職業技術學校、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鑒定中心、國家大學生創業培訓基地等機構,共開設24個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及成人高等教育專業,同步開展與開設專業相匹配的國家級職業技能資格鑒定培訓考試項目,建有與開設專業匹配的各類輔助教學及實習實訓設施。目前承擔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任務。
作為自治區成立最早的民辦高校,建院20多年來,學院為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先后被評為“自治區先進辦學單位”、“民辦教育十強單位”、“自治區民辦示范高?!?、“自治區民辦教育示范學校”、“自治區就業先進單位”、“自治區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等諸多榮譽稱號。在去年的“護理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支持”之后,今年暑假又喜獲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財政廳專項資金支持的“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實訓基地”項目支持。
新的開端總是令人充滿了美好的期待和憧憬,同學們在新的學年來到內蒙古科技職業學院,成為我們職業技術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對象,學院將不孚大家的期望、不負家長的重托,以國家高等職業教學要求為綱,以同學個性健康成長及客觀需求為本,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格健全的高技能人才為最終目標,將就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以及生活服務內容和大家充分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為大家做好大學階段學習和生活環節的鋪墊。
在人才培養方面,從2012年開始我們就在對自己以及眾多其他院校培養方案的比對、檢視基礎上發現,傳統的培養方案基本延續了的是多校一面、主觀設計、單方面灌輸、培養目標籠統、相對職業市場需求標準滯后等狀況。而隨著近年來的高校擴招,更多的學業基礎不扎實的、沒有形成被灌輸意識的或主動學習習慣的、個性千人千面、思維非常活躍的的學生進入了這個培養階段,我們的同學就多數屬于這種情況,所以,我們從2012年開始,在每學年開學后都對新生的入學分數情況、基本學業狀況、總體個性情況進行調查總結,并在這幾年里先后有針對地調整了個別課程的教材以及師資配套,比如把大學英語調整為新概念英語,在個別專業取掉高等數學,根據同學的接受能力以及反饋調換了部分課程的任課教師、增加部分基礎素質類課程等等,先后做了一些工作,但通過這兩三年來看,效果不是很理想,感覺這些都是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措施,如果說教育過程本身是因材施教的話,那么之前的措施缺少個體針對性,其次本質上還是單方面灌輸、一頭熱的局面,不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說的道,而是些技術處理手段。為此,我們在這幾年嘗試的基礎上今年年初開始構想全新的、系統的針對我們的學生情況的、符合國家高等教育精神的基于個體目標任務驅動的培養方案,我們將嘗試讓同學們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需求主體,而公共的或專業的教學內容成為種學院提供的固有資源,想讓每個同學在在校期間學會個人定位、建立長期、短期、大的、小的不同的目標,之后為了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學校則從專業教學、職業指導、創業活動、生活服務等方面提供幫助與支持,以便樹立每個同學獨立的職業人格和自立精神,這一思路大概從以下幾方面體現:
一、提升認識和行為方式
我們學院在幾年來一直提倡“格物、審勢、攻心、明德”的遞進認知及行為方式,我在這里把這幾個詞的意思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格物”源自《禮記》大學篇中提到的“致知在格物”,是中國早期的也是非常經典的認識論,格可以理解為切割、分解,物是事物,意思是:形成認識,在于對事物的分解、分析,那么格物就是能對事物進行梳理分析,使之看得清晰,然后形成全面準確的認識。生活中,好多人一遇到事情就腦子一團漿糊,看不清楚問題,原因就是缺少格物的能力。所以,學會格物是能去做事的底限基礎,也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起碼要求。
在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門口有一幅清朝人趙藩對諸葛亮評價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上聯的意思是:能抓住矛盾核心,沖突就會自然消除,從來善于用兵的都并不好戰;下聯的意思是:認不清形勢,措施或寬或嚴都會出差錯,后來治理蜀國的人要認真思考。這兩句里面的要點就是“審勢和攻心”,審勢就是要審清客觀形勢,攻心就是凡事要抓住核心。生活中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叫“家有千件事,先從緊處來”,千件事怎么來的?格物格出來的,緊處來的緊處怎么來的?審勢審出來的。在格物、審勢基礎上抓住要點去做才能算是“攻心”。
“明德”源自大學篇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是了解、認同、弘揚的意思;德指品行、美德。“明德”即認同、選擇及弘揚美好的東西。說簡單了就是當你千件事也看到了,輕重緩急也理清了,你要做出最佳的選擇。比如:在為人處事上,損人利己別人肯定不依、損己利人自己感覺吃虧、害人害己絕對不能考慮、利人利己大家皆大歡喜,這幾種選擇方向哪個符合“明德“的“德”的要求?只有利人利己、利國利家才是最理想的。
這四個不同來源出處的詞匯,之所以我把它們按這樣的順序來排列,而且每年的開學典禮我基本都會提到,是想為同學們建立以個面對紛繁復雜的事物和情形時的認知次序,讓大家成為一個我們常說的“明白人”。這樣,你們今天在科技職業學院上學也罷,將來處理工作事務、與人交往等過程也罷,你就會發現你擁有一了個科學的認知公式,能迅速對遇到的不同事物進行充分的梳理分析,去形成全局的、客觀的認識,然后在把握客觀形勢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的核心關鍵,之后依循社會認同的道德規則去選擇或決定最佳處理方式”。
二、為每一天、每一階段制定目標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人無志不立”,所謂志一是志氣,是種堅持和執著,其次這個堅持的對象就是目標,也就是說要立首先得有“志”,也就是說既得有目標還得有對目標的堅持與執著。那么要有什么樣的目標呢,在成功的企業或經營機構在制定目標時,最常依循的一個叫做SMART的原則,分別由「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ased」五個英文單詞及詞組的首字母組成。
s即specific,代表具體的、明確的、不籠統的;
m即measurable,代表可度量的,目標進程是可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隨時可把握精確的進展指標;
a即attainable,代表可實現的,指目標在努力的情況下是可實現的,而不是那種不可企及的或者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的太低的目標;
r即relevant,代表關聯性,指這個目標和你的其他目標要有一致性,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悶棍,小目標應該從屬于大的方向,總體不跑題;
t即time-based,就是得有時限,不能定那種遙遙無期的空頭計劃。
也就是說,只有符合上述五個原則的目標才是可行的目標,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其實都是如此,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同學自我分析定位的、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能最大可能規避每個人學業水平的差距,利于充分發揮每一個同學的獨特性并實現按個性發展。同學們在下一步要學會依照SMART原則為生活中、學習中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做計劃、去制定要實現的目標。
三、有堅強的意志和執著的精神去實現既定的目標
明末清初的小說作家,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有一幅用于自勉的對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上句說的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了戰勝吳國,三年臥薪嘗膽,天天提醒自己不能放棄,最終以少勝多,打敗了強大的吳國。下句說的是秦末的起義軍領袖項羽,引兵渡河、沉船破釜,向將士傳達沒有回退余地的決心,最后一舉占領了關中,結束秦朝的統治,有志于滅秦,所以終于成功。
這兩句強調的結論是“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似乎也是老話,但我我們身邊許多人的發展歷程及其結果就能明顯發現,懶惰、消極、投機、拼爹等都不靠譜,這個才是人與人個體間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我們能肯定的是,項羽和勾踐這樣做了,都取得了成功,蒲松齡用這個來鞭策自己,他也成功了,所以,當同學們有了目標之后再有徘徊不前或對自己的努力即將動搖或松懈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兩句話,堅定地去做“有志者、苦心人”,我想你們也一定能取得成功。
上述這三個方面的實現是一個學院和同學們雙向動態交互的過程,學院會針對這些方面陸續開展相應工作與措施,尤其在同學們的自主創業、勤工儉學、社會實踐、參與學院工作中的學生自治環節等促進同學們設計及實現發展目標或夢想的方面提供強力的支持,但這些過程中更需要的是同學們每一個個體的主觀積極參與,讓每個同學都有對自己當前狀況的清晰準確的認識、有自己的符合SAMRT原則的目標,有對目標的信念和堅持,這三年的學習過程將會是你的目標和方向引領為主的、學院提供幫助的、一個良性的、理想的局面。我期待在院、系、班以及同學共同努力下這種理想局面早日實現。
在對同學們提出上述要求的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全體教師、教輔人員能在認識、決策、專業等方面達到高屋建瓴的姿態,對同學起到有水平的、客觀的、清晰的指引和幫助,切實履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原則,恪守職業道德規范、潛心治學、積極探尋最佳的職業教育規律,在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保障與鼓勵下,與同學們共同攜手,齊心協力,思維清晰地、目標明確地、行為勤奮地、健康地、充滿希望地、快樂地生活和學習,在描繪大家美好前程的同時共創內蒙古科技職業學院的輝煌!
謝謝大家!
內蒙古科技職業學院院長:張溥